皮膚疾病康復網 >> 皮膚百科知識 >> 皮膚科疾病治療 >> 中醫中藥治療白癜風

中醫中藥治療白癜風

  中醫中藥治療白殿風的經驗非常豐富,臨床報道非常多,方法亦多種多樣。歸納起來,其辨證及治療方法有如下幾種:

  一、風濕蘊熱型

  主要表現:白斑顏色偏紅,邊界清楚,起病急驟,蔓延迅速,分布多見於面部及五周圍,皮損多伴有瘙癢,兼見肢體困倦、頭重納呆、苔膩,脈濡或滑。

  治療原則:清熱利濕,活血散風。

  常用藥物:白蒺藜、浮萍、何首烏、赤白芍、秦艽、防風、冬瓜皮、茯苓、蒼術、蒼耳子、龍膽草、白薇等。

中醫中藥治療白癜風

  二、肝氣郁結型

  主要表現:白斑無固定好發部位,色澤明暗不等,皮損發展較慢,情緒變化時皮損加重,多伴有胸脅脹滿、性情急躁、月經不調,舌苔薄,脈弦細。

  治療原理:疏肝解郁,活血祛風。

  常用藥物:當歸、郁金、赤白芍、益母草、白蒺藜、香附、靈磁石、茯苓等。

  三、肝腎不足型

  主要表現:白斑邊界截然分明,脫毛斑內毛發變白,局限或泛發,病程長,有遺傳傾向,治療效果不顯著,兼伴有頭昏耳鳴、腰膝酸軟,脈細弱。

  治療原則:滋補肝腎,養血祛風。

  常用藥物:首烏籐、補骨脂、黑芝麻、女貞子、旱蓮草、覆盆子、生熟地、枸杞子、仙靈脾、仙茅、白蒺藜等。

  四、氣滯血瘀型

  主要表現:白斑局限而不對稱,邊界清楚,斑內毛發變白,病情進展緩慢,治療效果不佳,舌質紫暗,或有瘀點,舌下靜脈迂曲,苔薄。

  治療原則:活血化瘀,祛風通絡。

  常用方劑:通竅活血湯。

  常用藥物:紅花、桃仁、赤白芍、麝香、劉寄奴、丹參、紫草、威靈仙、川芎、老蔥、鮮姜等。

  五、氣血兩虛型

  主要表現:白斑色淡,邊緣模糊,發展緩慢,伴有神疲乏力、面色光白、手足不溫、舌質淡,脈細。

  治療原則:調和氣血,疏散風邪。

  常用藥物:黃芪、黨參、當歸、赤白芍、何首烏、旱蓮草、防風、白術、雞血籐、桂枝等。

  六、血熱風燥型

  主要表現:白斑色澤光亮,多發於頭部或泛發全身,發作迅速,快速蔓延,伴五心煩熱、頭昏、舌質干紅,脈細。

  治療原則:養生潤燥,消風祛斑。

  常用藥物:生地、何首烏、白芍、旱蓮草、丹參、桑白皮、白蒺藜、白僵蠶、荊芥、防風、白附子等。

  七、脾胃虛弱型

  主要表現:皮損表現為白斑顏色萎黃,好發於面部及口唇,小兒多見,病情發展比較緩慢。伴有納食減少、脘腹脹滿、身倦乏力,面色萎黃。舌質淡,苔白,脈象虛弱。

  治療原則:調和脾胃,益氣養血,潤膚祛斑。

  常用藥物:黨參、黃芪、白術、茯苓、山藥、當歸、丹參、赤芍、防風、白蒺藜、砂仁、白扁豆、白附子等。

  八、心腎不交型

  主要表現:皮損多發生於一側肢端,常沿著一定的神經區域分布。好發於青壯年,常突然發病,病程短而發展較快,發病前常有一定的精神神經因素,伴有心悸、失眠健忘、腰膝酸軟。舌質紅,苔薄白,脈弦細。

  治療原則:交通心腎,滋陰養血。

  常用藥物:熟地、山藥、山萸肉、補骨脂、茯苓、澤瀉、丹皮、阿膠、黨參、白術、黃連、遠志、五味子等。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