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疾病康復網 >> 皮膚百科知識 >> 皮膚科疾病症狀 >> 色素痣的主要特征

色素痣的主要特征

  色素痣幾乎每個人均有,可發生於身體任何部位的皮膚,但以面頸部最為常見。少數可發生於黏膜,如口唇、陰唇、睑結合膜等處。可先天具有,也可後天獲得。多數生長緩慢,或多年不變,較少自然消退。

  色素痣多發生於兒童或青春期,可呈斑疹、丘疹、乳頭瘤狀、疣狀、結節或有蒂損害等表現。可發生於任何部位,數目的顯著增多具有一定的惡性黑色素瘤發生的風險性。色素痣大小由幾毫米到幾厘米,甚至面積很大,常左右對稱,邊界清楚,邊緣光滑,色澤均勻。根據痣細胞內色素含量不同,顏色可為黃、褐或黑色,但也可呈藍、紫色或近膚色。有些損害處可貫穿著短而粗的黑色毛發。先天性色素痣的色素形成早且皮損大,而獲得性色素痣的色素產生需一定刺激因素作用,在陽光暴曬、激素、水疱性疾病、免疫抑制或化療等因素作用下,痣迅速增大。

  1.根據痣細胞存在部位的不同,其臨床表現也有不同:

  (1)交界痣(junctionalnevus)多見於兒童和青年,成年少見。可發生於皮膚黏膜的任何部位,但手掌、足跖、紅唇及外陰部的色素痣幾乎均為交界痣,可視為好發部位。表現為平坦或稍隆起的圓形或橢圓形色素斑或丘疹,表面光滑,無毛發,淺棕色至黑色,直徑多在1~8mm。交界痣的痣細胞具有增大活躍的特性,稱為交界活力,有轉變惡性黑瘤的可能。

  (2)皮內痣(intradermalnevus)中老年人多見,表現為平坦或高出皮面,或呈疣狀或有蒂狀,直徑通常在1cm以內,呈棕色或黑色,表面或光滑或粗糙,有時可見中央的1根或數根毛發生長。

  (3)混合痣(compoundnevus)多見於中青年人,表現為輕度隆起皮面、褐色至黑色的半球形丘疹或斑丘疹,境界清楚,常有毛發生長。混合痣應存在交界活力,故也有發生惡變的可能。

  (4)暈痣(halonevus)因色素痣周圍繞以色素脫失暈而得名,又稱後天性遠心性白斑。其中心的色素痣直徑約0.5cm,色素脫失暈的大小由數毫米至數厘米不等。以軀干、面頸部多見。可單發,也可多發。常見於青少年,無自覺症狀。病理上常為混合痣,也可為皮內痣。

  (5)spitz痣(spitznevus)又稱良性幼年黑瘤、梭形與上皮樣細胞痣、假性黑瘤。是痣的一種異型,大都為混合痣,也可為皮內痣或交界痣。痣為粉紅色、紫紅色、棕褐色或黑色丘疹或小結節,界限清楚,通常表面光滑無毛,直徑一般《1cm。好發於面部和下肢,也可見於其他部位。該痣以兒童多見,在組織學上與惡性黑瘤表現相似,但在生物學行為上卻通常表現為良性,故有良性幼年黑瘤或假性黑瘤之稱。

  (6)先天性巨痣(congenitalpigmentednevus)出生時即存在,以病變面積巨大為特征,有作者主張病變面積》900cm2為巨痣的診斷標准。也有作者認為,》2%體表面積者即為巨痣。尚有作者認為不能單純依面積大小為巨痣下定義,一些發生於頸面部波及眼睑或耳郭,或發生於手、生殖器、肛門等特殊部位的病變,面積雖不夠上述標准,但如行手術切除,創面處理比較復雜者,也應稱為巨痣。

  巨痣通常呈棕褐至深黑色,深淺不一,表面粗糙,高低不平,可有疣狀突起,多生長有粗而長的毛發,故又有巨毛痣之稱。巨痣分布於身體一側者,稱為單側性色素痣。發生於頭皮和頸部者,可伴發軟腦膜黑素細胞增生症,出現癫痫和精神障礙,甚至可發生原發性軟腦膜黑瘤。位於脊柱部位者可伴有脊柱裂、腦脊膜膨出等畸形。在組織病理學上,巨痣屬混合痣或皮內痣。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