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是一種常見的過敏性皮膚病,其臨床特征為表皮反復發作鮮紅色或蒼白色大小不一的風團,伴瘙癢或燒灼感。在荨麻疹的認識上,中西醫各有它的不同看法,下面我們就先來一起了解下中醫對荨麻疹的認識是怎樣的。
中醫是我國的一塊絢麗的珍寶,千百年來為中國及世界人民的健康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春秋戰國時稱“風疹”,漢代稱“隱疹”,隋唐時代稱“風瘙隱疹”、“赤疹”、“白疹”,元代稱“時疫疙瘩”,明代稱“白婆瘼”、“逸風”,清代稱“風疹塊”、“鬼板疙瘩”等,《千金方.隱疹篇》有“風疹瘙癢,忽起如蚊啄煩癢,極者重沓襲起,搔之逐手起。赤疹熱時即發,冷即止,白疹天陰冷即發”等敘述。可見,中醫學很早就對荨麻疹有研究。
中醫認為荨麻疹的病因及發病機制為:多因賦禀不耐,當風寒外襲或風熱客表,則營衛不和,邪氣郁於腠理,外不透達,內不疏洩而起風團。或飲食失宜,脾失健運,氣滯於裡或內有蟲積,復受風邪而致病。肌膚蘊濕復感風熱或風寒之邪,致營衛不和;腸胃濕熱,外不得透達,內不得疏洩,郁遂外透而發;濕熱內生化蟲,蟲死而毒素外溢;禀賦不耐如吃魚、蝦、蟹等腥物,動風內生,或腎肝營血不足,膚失濡養而成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