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疾病康復網 >> 皮膚百科知識 >> 皮膚新知 >> 漫談外陰疱疹及中醫的治療法!

漫談外陰疱疹及中醫的治療法!

  外陰疱疹是由單純疱疹病毒(簡稱hsv)引起的一種性傳播疾病。hsv分為ⅰ、ⅱ兩型,生殖器疱疹則90%由hsv-ⅱ型引起。這種病毒多存在於皮膚和粘膜的滲出液、精液以及宮頸或陰道的分泌物中,有很強的傳染性,通過性接觸感染後,引起原發性生殖器疱疹。

  原發性外陰疱疹的潛伏期約為3~7天。發病之初外陰皮膚粘膜處先有燒灼疼痛,有1個或多個紅色丘疹,繼而形成水疱,3~5天後疱疹破裂形成糜爛或潰瘍,最後結痂疼痛,可自愈。在發病前或發病時,也可伴有全身症狀,如發熱、頭痛、全身不適等。原發性外陰疱疹往往會影響波及大小陰唇、陰道、肛門或宮頸。當波及宮頸時,宮頸表面也會破潰而引起白帶增多。外陰疱疹的病情經過一個月左右可以慢慢消退,但由於本病沒有免疫力,因此愈後容易復發。復發性外陰疱疹,其症狀表現常常較原發性者為輕。

 漫談外陰疱疹及中醫的治療法!

  婦女在懷孕期間一旦感染了此種病毒,就會影響及胎兒,導致胎兒畸形、胎死宮內、流產或早產。胎兒經產道分娩時感染了此病,也會引起新生兒死亡,且死亡率可高達90%,即使能幸存下來,也大多有智力發育障礙的後遺症。近年來還發現,hsv-ⅱ型與宮頸癌的發病有關。由於本病危害性較大,又無特效療法,因此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密切關注。

  外陰疱疹屬於中醫所說的“熱瘡”病范疇,認為是由於熱盛,又感受外界的“風邪”,風與熱相結聚,留滯於皮膚而生瘡,故稱“熱瘡”或“熱氣瘡”。這裡有必要提出的是,中醫學所說的“風”並非單指自然界的風氣,也就是說,它不只是一種物理因素,也包括了一些生物因素,如病毒、細菌之類。例如,“破傷風”病本是由破傷風菌所致,中醫也認為是風邪侵犯破損之處所引起,可見這“風”是包括了病毒或細菌的。

  至於作為熱瘡范疇的外陰疱疹,其具體的發病因素,則是由於濕熱注於下焦陰器,復又感染風邪時毒,阻滯於肌膚而引發的。這種風邪濕熱如未經徹底清除,潛伏於體內,日久可損傷及肝腎之陰而生成虛熱。因此,中醫對外陰疱疹的治療原則是,原發性外陰疱疹以清熱解毒利濕為主,復發者則以滋陰清熱解毒為主。但在具體治療時,還是要以皮損疱疹的色澤、特點為主,結合其他症狀表現及病程的久暫,辨別其屬於實熱或虛熱,予以辨證治療。

  一般說來,外陰皮損色紅、灼熱癢痛,水疱群集,破潰糜爛,並見有便干溲赤,心煩口渴,苔黃脈數等症狀者,屬於實熱證。治療以清熱解毒、利濕散邪之法,可選擇龍膽瀉肝湯加減方。藥如:龍膽草12克,車前子、澤瀉、黃芩各10克,木通、柴胡各6克,板藍根、生地各15克,生苡米20克,生甘草3克。皮損處熱痛較重者,再加赤芍、元胡各15克,癢痛者還可加白鮮皮15克;疱疹破潰糜爛後滲液重者,原方加苦參30克,馬齒苋15克,膿液多時還可再加金銀花30克,敗醬草15克。

  屬於虛熱證候者,多見於復發性外陰疱疹,由於病程日久,反復發作,損傷肝腎,虛熱內擾,以致皮損嫩紅,咽干口渴,舌紅脈細數。治法則以滋陰清熱為主,兼予解毒之法,可選用六味地黃湯加味。藥如生地黃、馬齒苋、生苡米各20克,山藥、山萸肉、茯苓、丹皮、板藍根、紫草各15克,澤瀉10克;腰酸腿軟者,可加桑寄生30克,金狗脊15克,體弱氣虛者,再加太子參30克,生黃芪15克;如果疱疹已愈,但局部疼痛日久不除者,可加全蠍3克,蜈蚣一條。

  以上在應用內服藥的同時,還應配合外用藥以標本兼治。外治方法要視皮損的不同情況而施。如患處紅,水疱集簇尚未破時,可用如意金黃散(成藥),以香油調塗。金黃散的藥物組成:大黃、姜黃、黃柏、白芷各25克,南星、陳皮、蒼術、厚樸、甘草各10克,天花粉5克,共為細末備用。該方具有清熱消腫、散瘀止痛之功,油或蜂蜜調塗均可。

  如果疱疹已經破潰,瘡面糜爛漬水,則用錫類散適量噴撒患處。錫類散的藥物組成:牛黃、人指甲各1.5克,象牙屑、珍珠各9克,青黛18克,壁錢炭3克,冰片0.9克,共為細末。具有清熱解毒、化腐止痛之功。或者用黃柏15克,生地榆10克,水煎取汁,冷敷患處,每日2次,每次15分鐘。

  在上述治療期間,局部應保持清潔,切忌洗燙搔抓。

  對於妊娠晚期的孕婦,如果曾有感染史或可疑病史者,應從妊娠34周起,每周作一次宮頸排液病毒培養,若連續三次均為陰性,胎兒可以經陰道分娩,否則就需進行剖宮產。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