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疾病康復網 >> 皮膚科預防護理 >> 皮膚科日常保健 >> 預防麻疹的日常保健措施有哪些

預防麻疹的日常保健措施有哪些

  麻疹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主要症狀有發熱、上呼吸道炎、眼結膜炎等,而以皮膚出現紅色斑丘疹和頰粘膜上有麻疹粘膜斑為其特征。本病傳染性極強,在人口密集而未普種疫苗的地區易發生流行。疫情主要威脅5歲以下兒童,成人也有發病約2~3年發生一次大流行。我國自1965年,開始普種麻疹減毒活疫苗後,已控制了大流行。

  提高人群免疫力是預防麻疹的關鍵,故對易感人群實施計劃免疫十分重要。如發現麻疹病人,則應采取綜合措施防止傳播和流行。

  (1)自動免疫易感者都應接種麻疹減毒活疫苗。初種年齡不宜小於8個月,因恐來自母體的抗體中和疫苗病毒,使之失效。我國目前定於8個月時初種,4歲時加強一次。國外主張在15個月時初次接種更為保險,並認為在1歲以內接種者,應於1年後加強一次。疫苗應保存在2~10℃暗處,每次皮下注射0.2ml,1次即可。各年齡劑量相同,於麻疹流行季節前一個月接種最好。易感者在接觸麻疹病人後2日內,若應急接種麻疹疫苗,仍可防止發病或減輕病情。流行時易感者80%接種了疫苗,可於2周內控制流行。接種疫苗後反應輕微,5~14日後可有低熱數日,偶見稀疏淡紅皮疹。

  注意事項:有發熱和急、慢性疾病者,應暫緩自動免疫;有過敏體質、活動性結核、惡性腫瘤、白血病及應用免疫抑制劑或放射治療和先天性免疫缺陷者,不應接種麻疹減毒活疫苗;凡8周內接受過輸血或血制品及被動免疫制劑,以及4周內接受其他病毒減毒活疫苗者均應推遲接種,以免影響效果。

  接種麻疹減毒活疫苗後血清抗體都有上升,陽性率可達95%~98%,最早於12天血液中即可出現血凝抑制等抗體,1個月時達高峰,抗體效價在1∶16~1∶128。2~6個月後漸降,一般仍維持一定水平。部分接種者4~6年後可全部消失,故復種年齡可在4~6歲時。嬰兒主動免疫覆蓋率達到90%以上時,可形成無病區。

  有些國家將麻疹疫苗與風疹疫苗,流行性腮腺炎疫苗同時接種,不影響其免疫效果。

  (2)被動免疫年幼體弱及患病者如接觸麻疹病人,5天內進行被動免疫可免於發病,5~9天內進行則僅能減輕病情。可肌注丙種球蛋白(10%)0.2ml/kg,或胎盤球蛋白0.5~1.0ml/kg,或成人血漿20~30ml。被動免疫力僅能維持3~4周,3周後又接觸麻疹患者需再注射。

  疫苗知識:何時接種麻疹疫苗最好

  根據我國兒童免疫程序,麻疹疫苗初種時間為生後8個月最佳,復種為7歲左右最佳。這是我國醫務工作者分別對不同接種時間所產生的免疫抗體進行調查後確定的。

  調查中發現:4-5個月嬰兒接種後抗體的陽性率為43.7%,6個月87.5%,8個月為85%,12個月為98%,說明6個月以前嬰兒注射麻疹疫苗後抗體的陽性率並不高。

  其主要原因是胎兒從母體中已獲得了對抗麻疹的抗體,生後尚未消失,干擾了接種麻疹疫苗後抗體的產生。在60年代,由於當時小兒麻疹的發病率很高,所以初種年齡定為6個月。以後由於麻疹的發病率逐年降低,從1977年起,改為生後8個月初種,但比起美國的初種年齡(生後15個月)還算是較早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接種過麻疹疫苗的小兒體內產生的抗體會逐年降低。初種後4年,抗體陰轉率為17%,初種後12年達43.6%,所以7歲時應再復種一次最佳。復種後,95%以上小兒抗體轉為陽性,又產生了較強的抗病能力。

  預後

  麻疹的預後與患者免疫力強弱關系甚為密切,年幼體弱,患營養不良,佝偻病或其他疾病者,特別是細胞免疫功能低下者病情較重,常遷延不愈,易有並發症。護理不當、治療不及時也常加重病情,而早期診斷,及早采用自動免疫或被動免疫,有助於減輕病情。

  為了提高認識,以促進康復,現將主要護理措施介紹如下:

  麻疹如何進行護理

  1、一般護理

  (1)消毒隔離

  實施呼吸道隔離,一般患者隔離至出疹後6天,合並肺炎者隔離期延長至10天。嚴格管理探視人員,免疫力低下者避免接觸,確需探視者必須帶口罩,探視完畢應冼淨雙手。

預防麻疹的日常保健措施有哪些

  (2)休息

  臥床休息至皮疹消退、體溫正常。病室內應保持空氣新鮮、通風,室溫不可過高,以18~20℃為宜,相對濕度應維持在50~60%,室內光線不宜過強,避免冷風直吹及強光刺激眼睛。

  (3)飲食

  給予富有營養、易消化的流質、半流質飲食,易少量多餐,適當補充維生素及供給定量的水和熱湯(如胡蘿卜、荸荠、甘蔗湯等)。促進血液循環,利於皮疹透發,切勿忌嘴。嘔吐、腹瀉嚴重、攝入過少者給予靜脈輸液補充能量,注意維持水、電解質平衡。

  2、病情觀察

  注意觀察體溫、心率、呼吸變化,如出現體溫過高或下降後又升高、呼吸困難紫绀,均提示可能出現並發症;皮疹變化:出疹期應注意觀察出疹順序、皮疹顏色及分布情況,如出疹過程不順利,提示可能發生並發症,需報告醫生及時處理;觀察有無脫水、酸中毒及電解質紊亂的表現;觀察肺炎、心肌炎等並發症的表現;注意觀察消化道症狀變化(如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

  3、對症護理

  (1)發熱

  每2~4小時測量體溫一次,防止高熱驚厥。出疹期,如體溫不超過39℃可不予退熱處理,以免影響皮疹透發。如體溫過高,可用溫水擦四肢、用微溫濕毛巾敷於前額部或遵醫囑用小劑量退熱藥,使體溫略降為宜,以免體溫驟降引起虛脫。出汗後予及時更衣,保持皮膚清潔、干燥,預防感染。

  (2)皮疹

  出疹期皮膚保持溫暖潮濕或微汗為宜,可予溫水淋浴,或用鮮芫荽30~60克加水煎後擦浴,有利於皮疹透發,注意保持水溫(40~45℃),避免受涼。禁用肥皂水、酒精擦抹皮膚。保持皮膚清潔,衣著寬松,內衣褲勤換洗;床褥保持清潔、松軟、平整、干燥,減少物理性刺激。有皮膚瘙癢者勸其避免搔抓,予修剪指甲,外搽5%碳酸氫鈉溶液或爐甘石制劑。

  (3)眼、鼻、口腔護理

  眼分泌物多者每日用生理鹽水或4%硼酸溶液沖洗雙眼2~3次,日間沖洗後滴氯霉素眼藥水,晚間沖洗後塗金霉素眼膏,不用封眼;隨時清除鼻腔分泌物,保持鼻腔通暢,每日用棉枝蘸生理鹽水清洗鼻腔;保持口腔清潔,做好口腔護理。三餐後用溫水或2%碳酸氫鈉溶液漱口,口唇干裂者塗石蠟油。

  (4)嘔吐、腹痛、腹瀉

  嘔吐、腹瀉嚴重者暫禁食,嘔吐停止後進食一些流質,予多飲水;腹痛者臥床休息,嚴重時按醫囑給予小劑量止痛劑;腹瀉者注意觀察及記錄大便次數、量及性狀,便後用溫水擦拭肛周,保持皮膚清潔;及時抽送血標本查血電解質變化,保持水、電解質、酸鹼平衡。

  並發症的護理

  (1)合並肺炎的護理

  發病初期及出疹期都是麻疹病毒引起的原發性肺炎,後期可並發細菌性肺炎,多見於兒童麻疹。密切觀察體溫、呼吸變化,指導有效咳嗽,輕輕將痰液咯出,注意痰的性質、顏色,及時送驗痰標本;必要時遵醫囑定時霧化吸入促進痰液排出。

  (2)麻疹性肝炎的護理

  成人麻疹合並肝損害較常見。給患者創造良好的休息環境,囑臥床休息,給予營養豐富易消化食物,多吃水果和新鮮蔬菜;按醫囑應用護肝藥物,注意不良反應,禁止使用對肝髒有損害的藥物;及時抽送血標本,動態觀察血清轉氨酶變化。

  (3)合並心肌炎的護理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