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疾病康復網 >> 皮膚科常見疾病 >> 白癜風 >> 白癜風基本常識 >> 白癜風易與哪些疾病相混淆

白癜風易與哪些疾病相混淆

  我國古醫書中稱白癜風為“白癜”、“白駁風”。白癜風,又稱白蝕症,是皮膚科的常見病,主要臨床表現為皮膚出現局部色素脫失,產生白斑,然後逐漸擴大蔓延,白癜風病雖不痛不癢,但侵蝕著患者健康的肌膚和心靈,嚴重損壞人的容貌,挫傷人的精神,影響正常生活、婚姻、工作和社交,是世界性難治病之一。

  本病診斷並不難。男女發病率無顯著差別,從初生兒到年邁老人皆可發病,6~25歲為發病高峰期。初發時為點狀或片狀色素減退斑,一片或數片,因黑色素未完全脫失,呈淡白色,與正常皮膚分界不十分清楚。

  鑒別診斷

  (一)斑駁病: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與白癜風相關在於:有明確家族史,皮損出生時即有,最常見於額部、合並有白發,白斑呈三角形或菱形。胸腹、四肢近端也可發病,白斑中常有點狀正常色素島,皮損大小,不限年齡增長而變化,部分病人還可合並有其他發育不良。

  (二)脫色素性痣:出生或生後不久即發生,為境界清楚的色不減退斑,臨床可分三型:孤立型、皮節型、系統型。其中皮節型沿皮節單側分布,持續終身不變。活體檢查顯示黑素細胞數目正常或減少,黑素體大小或機能正常,本病主要和節段型白癜風鑒別,白癜風為後天性色素脫失斑,皮損逐漸發展擴大,白斑周圍可有色素增加邊緣,活檢示黑素細胞缺乏。

  (三)特發性斑狀色素減退:為一多發境界清楚的圓形或多角形白斑,直徑2—8mm,常見於前臂及小腿伸側,隨年齡增加而數目增加。

  (四)老年性白斑:本病與白癜風的鑒別要點是:發生於中年以上,常見於老年人,主要見於胸、背、四肢、為豆大的圓形白斑,稍凹陷,散在分布不融合。(七)繼發性白斑:①有原發疾病歷史②色不減退局限在原發疾病皮損部位③一般為暫時性,部分能自行恢復。

  (五)單純糠診:是兒童的常見病,青壯年可也發病,與季節無關,春天多見。皮疹主要為色素減退性圓形或卵圓形的斑片,上有細小鱗屑,多見於面部,能自行消退。(九)花斑癬:是損害發生於頸、軀干、上肢、為淡白色圓形或卵形斑,表面往往是鱗屑,損害中易找到真菌。鑒別要點:白癜風無脫屑,用手指加壓皮損處,邊界更清晰;而花斑癬加壓後則界限更不清晰。

白癜風易與哪些疾病相混淆

  (六)麻風:是由麻風桿菌引起的慢性傳染性皮膚病,除有皮膚損害外,還有神經損害、粘膜損害及麻風反應陽性等症狀。

  (七)白化病:本病是遺傳性疾病,常有家族史,有的已遺傳數代。本病是全身皮膚、毛發和眼部組織色素的先天性減少或缺乏。毛發呈純白色、銀白色、淡白色、黃白色、金色、紅茶色有如絹絲樣光澤,並且纖細如絲。而白癜風是後天發病,白斑周圍常有著色過深的邊緣,隨病程可增多、減少或消失。

  (八)貧血痣:是一種先天性減色斑,多在出生時即已存在,由於減色斑處毛細血管較正常稀少,摩擦患部時周圍皮膚充血而白斑處依然如故,由此可與白癜風區別。

  (九)無色素性痣:出生後或出生後不久發病,損害往往沿神經節段分布,表現為局限性或泛發性減色斑,境界模糊,邊緣多是鋸齒狀,周圍幾無色素增殖暈,有時其內混有淡褐色粟粒至扁豆大雀斑樣斑點,感覺正常,持續終身不變,是神經痣之一型。

  (十)花斑癬:嬰幼兒病例,其淡白色的斑常發於面頰、額及眉間,由於經常擦洗表面,不易附著鱗屑,故極易與早期白癜風混淆,應予以注意。

  (十一)盤狀紅斑狼瘡:特別發於面頰及唇部的盤狀紅斑狼瘡,當治愈後常遺留下界限清楚之暖色素性斑片,面似白癜風,但是此暖色斑總有些萎縮及毛細血管擴張,有時尚可發現粘著性鱗屑,及其下擴大的毛囊口與角質栓。

  (十二)粘膜白斑:唇粘膜及會陰部白癜風常易誤為粘膜白斑。粘膜白斑多呈現網狀條紋狀或片狀,為白色角化性損害,常劇癢。而白癜風僅是色素脫失,表皮正常,在鄰近皮膚或其他處常可找到脫色性病變。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