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疾病康復網 >> 皮膚科常見疾病 >> 手足癬 >> 關於手足癬 >> 手足癬不易散,易引起大病!

手足癬不易散,易引起大病!

  說起手足癬,大家都不陌生,這是一種由真菌感染造成的皮膚病,而且發病率不低。足癬在全世界廣為流行,全球平均患病率約15%。在我國,足癬的發病率高達30%~70%。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更為普遍,因為該地區的溫度和濕度有利於真菌的生長和繁殖。手癬的發病率低於足癬,但在我國也有不少患者。

  手足癬為何反復難治

  手足癬是最常見的皮膚病之一,又稱“腳濕氣”、“香港腳”,大約有30%~40%的人群患有此病。足癬主要是由真菌引起的皮膚傳染病,手癬大多由足癬感染而來,常因搓足引起。病人常表現為趾間潮濕、發白或起小水疱,剝去皮屑為濕潤的糜爛面,有奇癢,易繼發感染。

  手癬又稱“鵝掌風”,為手掌皮膚的真菌感染。因為皮膚屏障的破壞有利於真菌的感染,雙手長期浸泡於水中或摩擦受傷以及接觸洗滌劑、溶劑等是手癬發病的重要誘因。所以,手癬在某些職業中的發病率相當高。患者以女性和中年婦女為多,其中許多人有帶戒指史。

  真菌生命力極強,在脫離活體的毛發、指(趾)甲、皮屑等物體上,可以存活和保持毒性一年以上。所以手足癬病人脫落的皮屑就是傳染媒介。如果使用病人用過的腳盆、毛巾、鞋襪,就容易染上手足癬。

  手足癬為何反復難治?

  綜上所述,一是真菌分布廣泛;二是傳染途徑多;三是人們的防控意識薄弱,未予以足夠的重視。

  足癬引起的可怕病症

  提到足癬,很多人會認為是區區小病,不用治療。殊不知足癬除了能引起手癬、甲癬、體癬、股癬等皮膚病外,還可以引發嚴重的炎症,處理不當可能危及生命。

  急性淋巴管炎:是可能由足癬引起的一種炎症。浸漬糜爛型或水疱型足癬在感染化膿時,易引起急性淋巴管炎。患者局部淋巴結腫大、壓痛,並伴有程度不同的全身症狀,如畏寒、發熱、頭痛、食欲不振、乏力等。

手足癬不易散,易引起大病!

  下肢丹毒:也會由足癬引發,祖國醫學稱之為“流火”。足癬主要引起小腿丹毒,往往起病急驟,患者畏寒、發熱、頭痛、惡心、嘔吐和關節疼痛,體溫可升至39℃以上,同時患側腹股溝淋巴結腫大,白細胞升高。少數病人可出現局部組織壞死。年老體弱者,還可發生腎炎、皮下膿腫及敗血症等合並症。若丹毒反復發作,可導致淋巴管阻塞,發生慢性淋巴管水腫,久之,患處纖維組織增生,皮膚增厚、粗糙、變硬,就像大象的皮,俗稱“大象腿”,醫學上稱之為“象皮腫”。

  蜂窩組織炎:一般發生在足癬的病灶處。皮膚表面明顯紅腫,並有顯著的凹陷性水腫,嚴重時其上可發生水疱,與周圍組織分界不清,病變中央常發生壞死。患者有與淋巴管炎及丹毒患者基本相同的全身症狀,如高熱、畏寒、乏力、厭食等。蜂窩組織炎一般在一周左右形成膿腫,也可引起淋巴管炎和敗血症等。

  因此,足癬患者千萬不可大意,一旦發現患病就要積極就醫,盡早控制病情的發展。

  手足癬表現有三型

  手足癬根據表現分為水疱型、浸漬糜爛型和角化過度型。

  水疱型初起常有小水疱,之後脫屑,病久呈現角化增厚。常伴瘙癢。多限於單側,以後累及雙側。

  浸漬糜爛型多見於足癬。夏季多發或加重。以第4~5和第3~4趾間最為常見,趾間和趾下方屈側皮膚均為好發部位。皮損表現為趾間糜爛、浸漬發白,且瘙癢明顯。

  角化過度型皮損多累及整個掌側,常為雙足一手。掌側彌漫性皮膚角化增厚、粗糙多鱗屑、干燥龜裂。特別在冬季可有皲裂、出血、疼痛等症狀。

  預防復發如何做?

  昆侖醫院皮膚醫師教你如何做:經常保持手足清潔干燥,勤換洗鞋襪,選擇透氣良好的鞋襪。不使用公共拖鞋、腳盆和毛巾。醫師建議最好在洗腳後把腳連同拖鞋吹干,盡量避免搔抓和過燙熱水燙洗,重視手足癬的防治。無論疾病輕重,都應積極規范治療。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