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歲的女干部溫某,10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全身散在性風團、紅斑,伴劇烈瘙癢,每次月經來潮時瘙癢加重。經西藥抗過敏治療可緩解或消退,但反復發作,每年數次,經期常推遲,量少,色淡。曾到多家正規醫院就診,診斷為慢性荨麻疹,使用多種中西藥治療效果不佳。
患者來診時全身呈散在紅斑、風團,色鮮紅或蒼白,稍凸出正常皮膚,其間可見抓痕性皮損和色素沉著;面色蒼白,舌淡苔白,脈細無力。臨床診斷為風疹(慢性荨麻疹,血虛型)。用中藥湯劑“過敏煎”加減治療:柴胡、防風各15克,五味子、烏梅(打碎)各9克,甘草6克,當歸、熟地、白芍、阿膠(開水沖服)各12克。每日一劑。服3劑後,風團、紅斑、瘙癢明顯減輕,再服3劑,風團、紅斑、瘙癢消失。再服7劑鞏固療效,一個月後月經恢復正常,隨訪1年未見復發。
荨麻疹俗稱“風團”、“風疹塊”,中醫稱其為“隱疹”和“風疹”等,認為其發生主要與風邪有關。現代醫學認為荨麻疹是在多種因素的作用下,引起皮膚、黏膜、小血管擴張及滲透性增加而出現的一種局限性水腫反應。有15%~20%的人一生中至少發作過一次荨麻疹。荨麻疹有急、慢性之分,持續1~3個月以上者稱為慢性荨麻疹。由於病程遷延,久病必虛,虛則補之,因此治療上應從補虛入手。
補虛入手治療慢性荨麻疹
小編提醒:地膚白鮮湯治療慢性荨麻疹
慢性荨麻疹臨床可辨證分為氣虛型、血虛型、氣血兩虛型、陰虛型、陽虛型、陰陽兩虛型。氣虛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風團、紅斑、瘙癢症狀,同時存在神疲肢倦、氣短懶言、自汗、舌淡脈虛無力等證候。血虛型患者有風團、紅斑、瘙癢和面色無華、心悸失眠,女性有月經量少、色淡,舌淡苔白等血虛證候。氣血兩虛型患者有風團、紅斑、瘙癢和氣血兩虛證候。陰虛型患者有風團、紅斑、瘙癢和形體消瘦、潮熱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等陰虛證候。陽虛型患者有風團、紅斑、瘙癢和形寒肢冷等陽虛證候。陰陽兩虛型患者有風團、紅斑、瘙癢並同時存在陽虛證候。筆者采用中藥驗方“過敏煎”共治療慢性荨麻疹38例。
38例中男23例,女15例;年齡最大66歲,最小14歲;病程最短6個月,最長45年。全部病例均為經常規抗過敏西藥(抗組織胺類藥、激素、鈣劑及維生素等)治療而療效欠佳者。38個病例均采用“過敏煎”隨證加減治療:氣虛型加北芪、黨參、白術;血虛型加當歸、熟地、白芍、阿膠(用開水化服);氣血兩虛型根據上述藥物酌情加減;陰虛型加麥冬、天門冬、石斛,大便秘結加大黃(後下);陽虛型加杜仲、補骨脂、附子(先煎)、鹿茸(研末吞服);陰陽兩虛型根據上述藥物酌情加減。每天一劑,水煎服,10天為一療程。治療期間禁食魚、蝦、蛋、牛肉和牛奶等。
補虛入手治療慢性荨麻疹
小編提醒:荨麻疹患者飲食注意5點
治療標准:10天內無風團、紅斑、瘙癢發生為痊愈;10天內僅有1~5個風團,伴輕度瘙癢為顯效;10天內風團無變化,但症狀較治療前減輕為有效;10天內無變化則判定無效。治療效果:痊愈16例,顯效10例,有效8例,無效3例,因療效不佳自行退出治療1例。
“過敏煎”方中柴胡升舉陽氣,防風祛風解表,五味子、烏梅斂氣,甘草補脾益氣,配以當歸、熟地、白芍、阿膠補血養血,活血通絡,符合“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說。現代藥理學證實,柴胡有抑制組織胺和5-羟色胺所致的血管通透性增高,出現水腫反應的作用;防風有解熱作用;五味子有抗膽鹼和增強腎上腺皮質功能作用;烏梅對蛋白質過敏及組織胺休克有對抗作用;甘草通過理化方式的沉澱、吸附與結合等機制,對過敏性物質有降解作用和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並有對抗乙酰膽鹼和增強腎上腺素的強心作用。動物實驗發現,該方有減輕小鼠過敏性休克的作用。這種非特異性的脫敏作用,可能是由於非特異性刺激使小鼠產生更多的游離抗體,中和入侵體內的過敏原,從而減少抗體和細胞表面的接觸機會而獲良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