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疾病康復網 >> 皮膚百科知識 >> 百科相關知識 >> 診斷與鑒別花斑癬

診斷與鑒別花斑癬

  汗斑是花斑癬的俗稱。它是由馬拉色菌侵犯皮膚角質層所導致的淺部真菌病,因皮損為局部色素沉著或減退斑故而得名。馬拉色菌又稱糠秕孢子菌,屬嗜脂性酵母,國際上分為7個種,不屬於皮膚癬菌,皮損表面有糠狀鱗屑,正確的病名應為花斑糠疹。因“花斑癬”的病名已沿用多年,所以該名稱使用至今。

  根據多年的臨床表現,刮取皮屑作真菌直接鏡檢,可見彎曲或弧形菌線和簇狀圓形厚壁孢子,以及皮損在濾過紫外線燈下呈黃色熒光等,不難確診。

  檢查方法:

  1、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皮屑以10%氫氧化鉀液直接塗片找到彎曲或弧形的糠秕酵母菌絲或圓形孢子,即可確診。

  2、花斑癬需與白癜風鑒別,後者主要為成片皮膚色素缺失麗呈白色,其邊緣可有色素沉著,一般無脫屑,無癢感,也無出汗過多後加重等。還應注意與貧血痣、玫瑰糠疹、紅癬等鑒別。根據臨床表現,皮損直接鏡檢見典型花斑癬菌絲即可確診。

  直接鏡檢:刮取鱗屑加10%KOH液直接鏡檢,見短粗,兩頭鈍圓,微彎曲的菌絲,一般長為10~40μm,寬為2.5~4.0μm,有成堆的圓形或卵圓形厚壁孢子,直徑為3~8μm,有時有芽孢,直接鏡檢陽性即可確定診斷。

  培養:在瓊脂或其他常規培養基表面加1~2ml橄榄油或其他植物油,接種鱗屑後37℃培養,3天後即有奶油色酵母樣菌落生長,鏡檢見酵母樣細胞為主,出芽,培養一般不作為診斷的常規。

  午氏燈檢查:午氏燈檢查花斑癬皮損和刮取的鱗屑有金黃色熒光。

  組織病理:輕度至中度表皮角質增生,真皮可能有少量單核細胞浸潤,角質層中部或底部可發現短粗,稍彎曲,臘腸樣菌絲和成堆圓形或卵圓形厚壁孢子,有些可出芽,以PAS及GMS染色更為清楚。

  診斷方法

  花斑癬應與下列疾病相鑒別。

  (1)、白癜風:主要為成片皮膚色素缺失而呈白色,其邊緣可有色素沉著。一般無脫屑,無癢感,也無出汗過多後加重史等,加以查菌持久陰性等更有助於鑒別。

  (2)、玫瑰糠疹:本病初起有母斑,迅即波及全身,為紅色橢圓形斑,中央有糠秕狀鱗屑,其長軸與皮紋方向一致,檢查真菌陰性。

  (3)、紅癬:常局限於腋下、乳房下及腹股溝等皮膚皺折或折迭部位,皮損顏色稍紅,鱗屑不易脫落,10%氫氧化鉀液塗片不易找到紅癬菌,需作特殊染色才可發現。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