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疾病康復網 >> 皮膚科預防護理 >> 皮膚病護理 >> 麻疹的預防和治療

麻疹的預防和治療

  麻疹的預防和治療麻疹(Measles)是由麻疹病毒所致的急性傳染性皮膚病,主要發生在兒童,以發熱、流涕、眼結合膜炎、咳嗽、口腔粘膜班及周身班丘疹為其臨床特征。

  急性患者是唯一的傳染源,從潛伏期最後1-2天至出疹後5天內都具有傳染性。患者的口、鼻、咽、眼的分泌物均含有病毒,並隨飛沫排出體外,故呼吸道飛沫為主要傳播途徑。四季均有可發病,以冬春季最多6個月至5歲小兒發病率最高。病後有持久免疫力,再次發病者極少。

  麻疹的預防和治療麻疹的潛伏期一般為10-12天(6-12),前驅期2-4天,表現為高熱。眼結合膜有充血、怕光、流淚、流涕、咳嗽、噴嚏等卡他症狀,並伴全身不適。發口香糖後2-3天可在第一臼對面兩側頰粘膜上,出現針尖大小,藍白色或紫色小點,周圍紅暈,此即Kiplik斑初起僅數個,很快增多,且可融合,擴散至整個頰粘膜,以及唇內、牙龈等處,一般維持2-3天,在發疹後的第二天消退。

  麻疹的預防和治療發疹期為3-5天,起病後第4天開始發疹,初見於耳後、發際、顏面,爾後迅速蔓延到頸部、上肢、軀干及下肢,直達手心足底,約經2-3天,遍及全身。皮疹以玫瑰色斑丘疹為主,壓之褪色,大小不等直徑2-5mm,疹盛時可互相融合,顏色漸轉暗。皮疹在2-5天內出齊,出疹高峰時中毒症狀加重,體溫高達40度,神萎倦怠,昏睡終日,或煩躁不安甚而驚厥。頸淋巴結、肝、脾均腫大。成人麻疹患者的中毒症狀常比小兒為重,皮疹多密集,但繼發細菌感染者較少。臨床上根據症狀分典型、輕型、重型、異型四型麻疹。

  恢復期為2-3天,皮疹出齊後體溫開始下降,食欲增加。一般熱退後2-3天周內退盡。整個病程約2周。

  最多見的並發症為支氣管肺炎、心肌炎、喉炎及耳炎,其它可發生腦炎、亞急性硬化性全腦炎、心血管機能不全以及結核病變播散等麻疹的治療目前仍為對症治病。

  ①一般及對症治療:臥床休息,加強護理,保護室內清潔,通風,多飲水,勿須忌油忌蛋以免引起維生素缺乏及營養不良。高熱者酌情用小量解熱藥,也可輸液,咳嗽用核痰止咳劑,煩躁酌情用安定劑。

  ②並發症治療:繼發細菌性肺炎時常用青霉素肌注或參考痰菌藥敏選擇抗生素。高熱及中毒症狀嚴重者可用少量氫化可的松。心肌炎嚴重者也可用氯化考的松、心衰者用洋地黃類。麻疹喉炎除根據藥敏選擇抗生素外,可用安息香酸酊蒸氣吸入,10分鐘/次,1日3次。嚴重氣道梗阻時及時氣管切開,以免窒息。

  ③中藥治療:麻疹屬濕熱病,前驅期以辛涼透表為主,用升麻葛根湯;出疹期以清熱解毒透疹為主,用三黃石膏湯或犀角地黃湯,驗方浮萍、生麻黃、鮮芝湯、西河柳各15克,布包煎水,稍涼後用毛巾蘸濕皮疹部位有助皮疹透發;恢復期以養陰、清余熱、調理脾胃為主,用沙參麥冬湯。

  一般處理及對症治療患者在家中呼吸道隔離至出疹後6天。單間隔離與專人護理則更為恰當。居室應保持空氣流通,曬到陽,溫度、濕度適當,不宜直接吹風或過分悶熱。應臥床休息至體溫正常和皮疹消退。給予皮膚清潔,可用3%硼酸溶液或生理鹽水清洗,注意清除鼻腔分泌物及其干痂,保持鼻腔通暢。每日多次以生理鹽水、呋喃西林液嗽口及3%碳酸氫鈉水清洗口腔,防止口腔炎症、潰瘍和鵝口瘡的發和生。

  體溫較高者,一般可不予降溫,以免影響出疹。對高熱驚厥伴煩躁不安者,可給小劑量退熱劑,或頭部冷專用敷,或給予鎮靜劑,如魯米那、非那更、安定、水合氯醛等。咳嗽重者可適量鎮咳劑,並行超聲霧化吸入,每日2-4次。可大劑量補充維生素A、B、C、D,酌情補充鈣劑。特別體弱多病者,為減輕中毒症狀,可在早期給丙種球蛋白15ml肌注,每日1次共2-3次。為防止繼發感染,可酌情適當應用抗生素。

  麻疹的預防抓好計劃免疫,提高疫苗接種率是預防麻疹的主要措施。8月以上小兒,凡未超過麻疹者均要行麻疹減毒疫苗接種,皮下注射0.2~0.25ml,一次接種保護率可達90%,若初種後4~5年再接種一次,保護率更高。流行期間集體兒童機構要加強晨間檢查,對患者要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隔離期一般至出疹後5天,接觸麻疹的易感兒應隔離觀察3周,並可肌注丙種球蛋白0.2~0.3ml/kg防止發病和減輕症狀。

(實習編輯:陳校基)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