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疾病康復網 >> 皮膚科常見疾病 >> 其他皮膚病 >> 毛毛蟲誘發“毛蟲皮炎”

毛毛蟲誘發“毛蟲皮炎”

  毛蟲皮炎概述

  毛蟲皮炎是指毛蟲體表毒刺刺傷皮膚所致的皮炎,包括桑毛蟲皮炎、松毛蟲皮炎及刺毛蟲皮炎。

毛毛蟲誘發“毛蟲皮炎”

  毛蟲皮炎病因

  桑毛蟲:又稱桑毒蛾,屬昆蟲綱,鱗翅目,毒蛾科。其幼蟲即桑毛蟲,蟲體被覆箭針形毒毛,毒毛中心為管狀,內含鹼性毒液,毒毛隨風飄落於人體或污染衣物。茶毛蟲(茶毒蛾)致病與之相似。

  松毛蟲:屬鱗翅目.枯葉蛾科。毒毛為針形,外表有倒刺狀小棘,中空為管狀,內含毒液。

  刺毛蟲:欲稱“洋辣子”,屬鱗翅目,刺蛾科。體表為毒腺毛,毛根部有毒腺細胞分泌毒液,經毛管注入皮膚。

  毛蟲皮炎發病機制

  毒毛刺入皮膚注入毒液後,因毒液對皮膚的原發性刺激作用而引起皮膚反應。刺毛蟲為接觸蟲體而致病。桑毛蟲和松毛蟲則不僅是接觸蟲體致病,接觸受毒毛污染的衣物、草木等均可致病。

  毛蟲皮炎臨床特點

  接觸毒毛後數分鐘至數小時發病;常見於體表暴露部位;皮疹常見為斑丘疹、丘疹,偶爾出現風團或大片水腫性紅斑;有不同程度癢感,刺毛蟲皮炎則為火灼樣刺痛感;松毛蟲皮炎還可引起骨關節炎及耳廓炎。

  桑毛蟲皮炎的診治

  桑毛蟲為桑毒娥幼蟲,有很多毒毛,中心為空心管道,內有黃色液體,含有組胺類物質。如將此種細毛放置前臂皮膚,可在12h內出現丘疹、風團及疱疹,奇癢難忍。

  桑毛蟲多在我國南方的樹林中繁殖,常見於桑樹或楊柳樹干或枝葉上,在刮大風時,大批毒毛自蟲體脫落飄散在各處,接觸人體皮膚即能發生皮炎。發病季節為6~10月份,常有成批患者發病。

  一、臨床表現

  多發生於暴露部位,如頸、肩部及四肢等處。毒毛接觸皮膚後約10min到3h出現劇癢,繼而有刺痛感。皮疹輕重不等,疏散分布,可分為三型皮損。

  (一)斑丘疹型為粟粒到綠豆大小的丘疹,淡紅色或鮮紅色,呈水腫性,中心有黑色或深紅色針尖大小的瘀點。

  (二)丘疱疹型粟粒大丘疹位於水腫性紅斑上,中心有針豆大小的疱疹,抓破有糜爛面,結密痂。

  (三)風團型少見,1~2cm大小,數不多。毒毛常常附著於內衣而引起泛發性皮疹,搔抓後可使毒毛陷入皮膚,癢痛難忍。有時毒毛侵入眼內,可引起結膜炎或角膜炎。桑毛蟲皮炎能自愈,病程約1~2周。若反覆接觸毒毛可拖延較長時間。

  二、實驗室檢查

  用透明膠紙粘取法可從皮損處檢出毒毛。

  三、治療

  用橡皮膠布或透明膠布去除刺入皮膚內的毒毛。局部消炎止癢,如外用爐甘石洗劑,白色洗劑,水疱糜爛處可用3%硼酸水濕敷,或外塗龍膽紫。皮損較多時可內服抗組胺藥物或強的松。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