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疾病康復網 >> 皮膚科常見疾病 >> 濕疹 >> 關於濕疹 >> 中醫治療濕疹

中醫治療濕疹

    濕疹,中醫稱為“濕毒瘡”或“濕氣瘡”。所謂“毒”,是指一些熱毒,令身體產生排斥及敏感反應,而這些熱毒可能是由食物、藥物或日常用品(如油漆、化工膠、樟腦丸等)引致。至於“濕”,是指身體機能受濕阻以致呆滯。由於人體有七成是水份,若水的運行停滯不順,身體便會處於“濕”的狀態,症狀是四肢沉重、水腫、脾胃不和、大便稀薄等。   

    濕疹病患者兼受熱和濕兩種病邪困擾。病者一方面有實火,但卻因身體機能呆滯,以致人體的化工廠肝髒未能發揮疏洩排毒的功能,將體內的熱毒從大小二便排出體外。結果只好轉而從毛孔排出,若微循環系統欠佳或毛孔閉塞,毒素便會積聚在體內。當積聚至某程度時,或吃了一些致敏的食物後,便會出現濕疹之類的皮膚病

    其次,除皮膚問題外,濕熱者亦會有胸腹脹悶不舒、大便秘(便秘食品)結或洩瀉、小便短少赤黃等病症。   

    中醫醫治濕疹的方針,是把體內積聚的熱毒引發出來而予以排除,同時要改善體質,令機能回復正常,采用的方法包括外治法、內治法、針灸法、火罐刮痧法。其中外治法因其效速效驗,無需內治法辯證診斷之繁瑣,亦無需針灸法之對手法技巧要求之嚴格,應用最為廣泛。另一方面,要根治濕疹,最重要的是病者必須和醫師配合,從日常飲食入手,因為若一面吃藥排毒,一面又吃進帶毒食物,試問又怎能痊愈。濕疹病患者應戒吃能加劇疾病及引致敏感的刺激性食品,如酒、辛辣煎炸的食物、蝦、蟹、牛肉等。有些蛋白質(蛋白質食品)豐富的食物令人體難以分解,如牛奶、豆類等,應少吃為佳。病者亦應避免各種刺激皮膚的因素,例如搔抓、用硷性強的肥皂或過熱的水洗浴、不要讓陽光直曬著患濕疹的地方等。   

    一、熏洗法   

    1.用生山香750克、銀花60克、蒲公英60克、九裡明60克、黃柏20克、五倍子6克、白鞏3克、蛇床子20克、蒼耳子20克、川椒5克、孩兒茶15克、荊芥20克,水煎湯,每天先熏後洗2-3次,連續熏洗至病愈。   

    2.用白鮮皮30克、苦參30克、土茯苓30克、紫草10克、地膚子30克、蛇床子30克、赤芍12克、連翹30克、金銀花30克、荊芥10克、防風10克、蟬蛻6克、甘草10克,紗布包好,水煮沸15-20分鐘,將藥湯倒於盆中,先熏後洗患處,每天2次。每天1劑,3劑為1療程。   若局部紅腫,選加板藍根、丹皮、蒲公英、紫花地丁;滲水成瘡,選加黃芩、黃柏、栀子;結痂干燥並奇癢,選加地龍、烏蛇、白花蛇;慢性經久不愈,加大黃;病變在上半身,加野菊花、夏枯草;病變在下半身,加黃柏、白花蛇舌草。   

    3.用五倍子30克、蛇床子30克、紫草15克、土槿皮20克、白鮮皮20克、石榴皮15克、生黃柏30克、赤石脂20克、苦參30克,裝於紗布袋中,水煎湯,先熏後洗肛門部,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30分鐘。本法用於肛門濕疹,熏洗至痊愈。   

    二、外敷法:   

    由白芷、苦參、夏枯草、青黛、黃柏、蛤粉、枯礬、雄黃、烏賊骨、冰片等制成的清濕散,用醋或麻油調敷患處,每日一次。中醫認為濕疹主要與濕邪有關,濕可蘊熱,發為濕熱之症,久之濕則傷脾,熱則傷陰血,而致虛實夾雜之症。急性濕疹多見濕熱之症,慢性濕疹多為虛實夾雜之症。治療時以清熱利濕,疏風清熱、養血疏風潤燥為主。   

    三、熱熨法:   

    取魚腥草30克、由鮮皮30克、苦參30克、蘇葉30克、黃柏30克、紫草30克、大楓子30克(打)、蒼耳子30克(打),浸於75%酒精中數天,酒精以漫埋藥物為度。濾出酒精,瓶裝備用。用時將上述藥液浸濕棉墊,敷於患處。用電吹風發生的熱風吹棉墊。每天2次,每次20分鐘。如棉墊被吹干,可再加藥液。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