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疾病康復網 >> 皮膚科常見疾病 >> 手足癬 >> 關於手足癬 >> 科大皮膚百科:手足癬

科大皮膚百科:手足癬

  手足癬是發生於掌,跖與指、趾間皮膚的淺部真菌感染,具有傳染性。手癬俗稱“鵝掌風”,足癬俗稱“腳氣”,較手癬更為常見。

  關鍵詞:手足癬病因

  人的足底和趾間沒有皮脂腺,從而缺乏抑制皮膚絲狀真菌的脂肪酸,生理防御機能較差,而這些部位的皮膚汗腺卻很豐富,出汗比較多,加之空氣流通性差、局部潮濕溫暖,有利於絲狀真菌的生長。此外,足底部位皮膚角質層較厚,角質層中的角蛋白是真菌的豐富營養物質,有利於真菌的生長。紅色毛癬菌或絮狀表皮癬菌常在皮屑內形成關節孢子,它能抵抗較惡劣的環境而長期生存,並具有傳染他人的能力,另外,紅色毛癬菌容易引起角層增厚,侵犯毳毛,不易治愈,且易復發,再者,由於損害嚴重性不強,患者多無自覺症狀,常不予重視,而未及時就醫,因此病變常遷延不愈。

  足癬多見於成人,男女皆可罹患,往往夏季加重,秋季減輕,若未徹底治療,常遷延多年。手癬多來自於搔抓足癬,股癬和頭癬等的直接接觸傳染或甲癬及手背部體癬的蔓延,雙手長期浸水、摩擦受傷、接觸洗滌劑和溶劑等也可引發,故在某些行業中發病率可相當高。婦女在妊娠期間,由於內分泌的變化,引起皮膚抵抗真菌感染的能力下降,易患足癬。肥胖者因趾間潮濕,汗液浸漬易患足癬。足部皮膚受外傷,破壞了皮膚的防御功能,也是誘發足癬的因素之一。糖尿病患者由於缺乏胰島素導致物質代謝紊亂,皮膚含糖量增加導致抵抗力下降,也易患足癬。濫用抗生素,長期使用皮質類固醇激素和免疫抑制劑等,使皮膚正常菌群失調,也會增加足癬的易感性。

  關鍵詞:手足癬臨床症狀

  臨床表現為腳趾間起水疱、脫皮或皮膚發白濕軟,也可出現糜爛或皮膚增厚、粗糙、開裂,並可蔓延至足跖及邊緣,劇癢。可伴局部化膿、紅腫、疼痛,腹股溝淋巴結腫大,甚至形成小腿丹毒及蜂窩組織炎等繼發感染。由於用手抓癢處,常傳染至手而發生手癬(鵝掌風)。真菌在指(趾)甲上生長,則成甲癬(灰指甲)。

  真菌喜愛潮濕溫暖的環境,夏季天熱多汗,穿膠鞋、尼龍襪者更是為真菌提供了溫床;冬季病情多好轉,表現為皮膚開裂。有以下幾種類型:

  水疱型:多發生在夏季,表現為趾間、足緣、足底出現米粒大小,深在性水疱,疏散或成群分布,疱壁較厚,內容清澈,不易破裂,相互融合形成多房性水疱,撕去疱壁,可見蜂窩狀基底及鮮紅色糜爛面,劇烈瘙癢。

科大皮膚百科:手足癬

  糜爛型:表現為局部表皮角質層浸軟發白。由於走動時不斷摩擦表皮脫落,露出鮮紅色糜爛面;嚴重者趾縫間、趾腹與足底交界處皮膚均可累及,瘙癢劇烈,多發於第3、4、5趾縫間。常見於多汗者。

  鱗屑角化型:症狀是足跖、足緣、足跟部皮膚腳趾增厚、粗糙、脫屑,鱗屑成片狀或小點狀,反復脫落。

  關鍵詞:手足癬預防

  和其他傳染病的傳播規律一樣,手足癬也是有三個基本環節:傳染源(患者及帶菌者);傳染途徑(直接接觸與間接接觸);易感者(易患手足癬的人群)。直接接觸包括社交場合的握手,夫妻間的腳貼腳,摟抱與撫摸貓、狗,自己用手搔抓患處後接觸其他部位皮膚等,均可導致感染。除了直接傳染之外,還有間接傳染,例如到公共浴池,穿用公共拖鞋、浴巾、族腳巾或使用賓館、招待所的洗腳盆、公用毛巾、拖鞋等;還有的是穿用息有足癬者的鞋襪及內衣等受到傳染。易感者是指特別容易忌足癬的人,如不愛洗手、洗腳、洗澡,又不勤洗換襪子,愛穿透氣不好的球鞋、膠底鞋,常用手摳腳、在患處抓癢和因工作需要常戴厚手套、穿膠鞋和長簡靴者,均容易患足癬。

  做到以下幾點可有效預防被傳染:

  要注意清潔,保持皮膚干燥,保持足部清潔,每天清洗數次,勤換襪子。

  洗腳盆及擦腳毛巾應分別使用,以免傳染他人。

  平時不宜穿運動鞋、旅游鞋等不透氣的鞋子,以免造成腳汗過多,腳臭加劇。趾縫緊密的人可用干淨紗布或棉球夾在中間或選擇分趾襪,以利於吸水通氣。

  勿吃容易引發出汗的食品,如辣椒、生蔥、生蒜等。

  情緒宜恬靜,興奮和激動容易誘發多汗,加重足癬。

  足癬是一種傳染性皮膚病,應避免搔抓,防止自身傳染及繼發感染。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