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疾病康復網 >> 皮膚科常見疾病 >> 荨麻疹 >> 關於荨麻疹 >> 荨麻疹的中醫治療思路與方法

荨麻疹的中醫治療思路與方法

  今天我在這裡給大家分享的題目是《荨麻疹中醫治療思路與方法》。講座的提綱是荨麻疹的概念、發病機制、臨床表現、病因病機以及治法方藥。什麼是荨麻疹呢?荨麻疹是一組異質性疾病,是臨床上反復發作的過敏性疾病,是由皮膚粘膜小血管擴張和通透性增加而導致的一種局限性水腫反應。臨床主要表現為風團和紅斑或者血管性水腫。荨麻疹的病因很多,而且比較復雜,大約有75%的患者找不到原因,尤其是慢性荨麻疹。過敏原如食物中的蛋白、某些藥物成份、花粉等吸入物都是常見的致病因素,但因其他因素致病的也不在少數,比如感染因素、物理因素、動物因素、植物因素、精神因素、遺傳因素、內髒和全身性疾病等均可引起發病。此外,荨麻疹十分常見,15%到20%的人一生中至少發生過一次,任何年齡均可發病,成年人多見。臨床上可分為急性荨麻疹、慢性荨麻疹以及某些特殊類型的荨麻疹。急性荨麻疹大體上在六周以內,一般發作大於六周的稱為慢性荨麻疹。特殊類型的荨麻疹,主要包括接觸性荨麻疹、人工性荨麻疹、遲發性壓迫性荨麻疹、冷性荨麻疹、熱性荨麻疹、日光性荨麻疹、運動性荨麻疹、震蕩性荨麻疹,水源性荨麻疹、膽鹼能性荨麻疹、腎上腺素能性荨麻疹,遺傳性家族性荨麻疹綜合征,另外還有施尼茨勒(Schnizler)綜合征,巨大型荨麻疹,大疱性荨麻疹,自身免疫性荨麻疹等。

  中醫學對荨麻疹的定義,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把荨麻疹稱作“隱轸”;在秦漢時期《神農本草經》裡邊把荨麻疹稱作了“瘾疹”;在隋代巢元方著名的《諸病源侯論》一書當中,把荨麻疹稱為隱轸、隱胗、赤疹、白疹等;清代《外科大成》把荨麻疹稱作“游風”;何夢瑤在《醫碥》中把荨麻疹稱作了“風疙瘩”,大體上這些古代對於荨麻疹的不同的命名,都不離疹、風、隱等幾種。在《諸病源侯論》、《神農本草經》以及《丹溪心法》等著作中,對荨麻疹常用的名稱,常稱為叫“風瘙瘾疹”。所謂的“風”,是指荨麻疹與風邪關系密切,因為荨麻疹在發作的時候,往往此起彼伏、時隱時現,正好類似於風善行數變的特點;而“瘙”是指荨麻疹的主要特點是瘙癢;所謂的“瘾”是指風團時隱時現,發病迅速消退也迅速;所謂的“疹”是指其皮損形狀特點突出皮膚表面,這四個字概括了荨麻疹的病因特點、主要症狀以及皮損。

  荨麻疹發病機制,從16世紀開始,人們就對荨麻疹的病因和發病機制不斷的探索,認為荨麻疹與免疫系統、自然環境、生理周期、接觸有毒物品、感染等原因有關。隨著研究的深入,越來越多的證據表示,荨麻疹發生與過敏原、過敏體質、誘因等有關,而風團的形成與肥大細胞活化密不可分。

  荨麻疹的發病有一定的誘因,比如說過度疲勞、精神緊張、飲食不節;再者還要有過敏原,比如說化學藥品、化妝品、染料、動物毒素,蛋魚蝦、牛奶等異性蛋白質,某些花粉、塵埃等;另外,體內的病灶,腸道寄生蟲病,還有某些代謝、內分泌或消化道功能的失調,以及自身免疫性的疾病,作用在過敏體質人的身上,往往就會導致過敏的荨麻疹。如果從免疫學的角度來看,荨麻疹的發生涉及到Ⅰ、Ⅱ、Ⅲ、Ⅳ型的變態反應。在變態反應過程中,肥大細胞是廣泛分布於呼吸道、胃腸道、泌尿生殖道的粘膜上皮和皮膚下結蹄組織內的血管周圍。肥大細胞是單一核的,成卵圓形或圓形的細胞,因細胞質中存在可染成藍紫色的顆粒,而區別於其他細胞,細胞質中的顆粒內存在各種生物活性物質。生物活性介質是一些微量物質,可以參內可以參與體內的代謝反應。一般情況下,我們人體的白細胞是隨血液流動,而消除機體中的異類,有保衛機體的功能。在白細胞這個大家族中,有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鹼性粒細胞、單核細胞和淋巴細胞。而其中的嗜鹼性粒細胞,如果分布在結締組織和粘膜上皮內的時候就成為了肥大細胞,所以在荨麻疹發病的過程中,這個肥大細胞的脫顆粒就是最關鍵的一個環節。

荨麻疹的中醫治療思路與方法

  荨麻疹的主要臨床表現:我們主要從臨床特征和臨床分期兩個方面來看,肥大細胞在過敏原的作用下活化脫顆粒,釋放組胺或合成細胞因子和炎症介質,最終導致血管擴張,血管通透性增加,導致真皮水腫,從而引發了荨麻疹。至於肥大細胞的活化的機制,包括了免疫機制和非免疫機制兩個方面。免疫機制主要包括了IgE介導的Ⅰ型荨麻疹,IgG介導的Ⅱ型荨麻疹,免疫復合物介導的Ⅲ型荨麻疹,還有T細胞介導的Ⅳ型荨麻疹。至於非免疫的機制:從物理因素來看,主要有冷、熱、水、紫外線、壓力、震動、運動等;還有某些分子的毒性作用,比如說外源性化學物質包括各種添加劑、染料等;還有關於自然免疫的膜受體等。從臨床特征來看,荨麻疹主要表現為風團和血管性水腫。風團主要表現為皮損表面比較光滑,紅色或粉紅色,周圍可有鮮紅的紅暈,若從中央消退者可呈環狀,多伴有劇烈瘙癢,可見於任何部位。而血管性水腫是指皮下或粘膜下大面積的水腫,其持續時間小於風團,一般不癢,消退後不留痕跡。

  荨麻疹,在臨床分期上可以分為急性期和慢性期兩個方面。急性期起病較急,皮損常突然發生,為局限性紅色大小不等的風團,境界清楚,形態不一,可為圓形、類圓形或不規則形,伴劇烈瘙癢、灼熱感。累及胃腸引起粘膜水腫,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在慢性期,往往是風團反復發生,時多時少,常經年累月不愈,可達兩個月以上,全身症狀較輕或者沒有。

  在中醫的臨床上,關於荨麻疹的辨證分型,不同的醫家有不同的認識。一般常見的有風寒型、風熱型、衛表不固型、陽虛寒濕型、血虛生風型、氣虛血瘀型等。中醫治療荨麻疹,一般是根據不同的分型而用不同的湯劑,比如風寒型常用桂枝湯;風熱型常用銀翹散;衛表不固型,常用玉屏風散;陽虛寒濕型,常用麻黃附子細辛湯;血虛生風型常用荊防四物湯;氣虛血瘀型,常用補陽還五湯。但是,臨床上我們常見的荨麻疹,往往是病程較長、反復發作,很難見到單一證型的荨麻疹在臨床上存在。往往這個病人既有遇風冷荨麻疹加重,同時看舌象可能又會舌紅苔黃膩,所以這是單純的風寒型所不能概括的,實際上還有內有濕熱外兼風寒的表現。也有的病人,右尺脈很弱,但是舌質淡胖苔黃膩,又遇風冷加重,這種情況,它又屬於陽兼有濕熱,所以臨床上很多慢性荨麻疹的反復發作,都是多因素的,而形成的虛實夾雜、寒熱錯雜的等復雜的現象。對於這種復雜的證型,臨床上,年輕的大夫們往往難中肯綮、分辨模糊,很難掌握一種簡便易行、便於操作的辨證分型來認識荨麻診的病因病機的新思路,從而有效的指導臨床。在研究荨麻疹的全部過程當中,我們通過搜索目前相關的文獻,發現了荨麻疹盡管有多種不同的分型,但是它的基本的證候要素是萬變不離其宗的。從邪正關系角度來說,荨麻疹之所以發病:從邪氣方面來看,主要涉及到五個方面的因素,一個是風,第二是濕,第三是熱,第四是寒,第五是瘀;那麼從正氣角度來說,無非是氣血陰陽的虛損不足。然後由於正氣的虧虛、氣血陰陽的虧虛,再加上風、寒、濕、熱、瘀等的作用,使人體對自然環境過分的敏感,這樣就會形成機體的過敏反應。其實任何證型都是這些證侯因素兩兩的結合,或者三個、四個的結合。我們只要把單一的證候因素所對應的臨床症狀記住了,然後單一的證候因素所對應的症狀、以及相應的藥對兒記全了,臨床上就可以很靈活的去組方,組成一個簡便實用、又能切中肯綮,多靶點調節的有效方劑了。

熱門文章